最近读了小马宋的营销笔记,感触颇多。
首先咱们先搞清楚一个概念,强势品类和弱势品类。那白酒到底算哪一类?从消费者角度来说,如果消费者想要买一件产品,他首先想到的是“我要买什么品牌?”,那这个品类,通常就是一个强势品类。如果他首先想到的是“我要去哪里买?”,那这个品类通常就是一个弱势品类。比如你要买一个毛巾,你通常在买之前不会想到要买一个什么品牌,而是首先想到要去哪里买。比如是家附近的超市,还是某东某宝?
了解了这个概念,我们回到白酒上。抛砖引玉,头部品牌的白酒属于行业内的“强品类”,其它则属于“弱品类”,基于这样的思考,我们应该做哪些调整?以酱香酒为例,头部的酱酒品牌,消费者不需要教育,具备货币属性的商品就那么几个品牌。对于非知名品牌酱酒来说(当然口感要好),深度酱酒消费者,他通常有多年的品鉴经验,有自己独特的个人口味喜好,也有自己固定的购买渠道。所以,在消费者这里,他买什么品牌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信任这个老板,而且酒水是一个交互性非常强的商品。
经销商的优势在于,大家有多年的经营经验,自然客流也不是我们获客的核心方式,而是多年积攒下的各种老客户和资源,这才是我们最最重要的营销资源。而非品牌白酒的渠道和消费意见领袖非常关键,这些深度酱酒消费者会有固定的渠道和认识的人,每一个经销商或者酒水店老板或者意见领袖,有着最传统的“私域流量”。
目前的解决办法,我认为可行的一条,提高单个消费者在酒水上的消费金额。
举个例子,比如说可乐,单瓶价格虽然低,但是消费数量巨大,一次12瓶或者24瓶甚至更多都有可能。对于酒水来说也是一样,资深酒水消费者,他们拥有比较稳定的需求、口味偏好,对酒体、酒具以及或者送礼都有持续的需求,现阶段,不要做大范围的经营,而是寻找合适的产品,深入一个消费群体,提供他们需要的、感兴趣的东西。
今年的白酒的消费行情并没有达到预期,看看今年中秋的消费数据,除了头部品牌之外,其它酒水和渠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,我们要承认一点,任何事情都是有天花板的,每个品牌有自己独特的玩法。总结起来,经销商也好,酒水门店老板也好,利用好自身的优势,顺应消费者的习惯和行业的特殊条件,深耕一类群体,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方法。
库房有积压库存的请加:17745795929 微同步 ,以备不时之需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ssm88.com/29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