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北京商报,“现在北方地区的河北、内蒙古、山东等地已经开始有2015年那轮‘倒奶杀牛’的现象了。老李告诉记者,养殖端奶牛和牛奶都太多了,3.85元/公斤的价格赚不了什么钱,即便这样下游的需求还是跟不上来。目前奶牛养殖规模较大、供应充足的北方地区,如河北、内蒙古、安徽等地已经开始有奶农“倒奶杀牛”的现象,以前只在教科书里看到的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场景难道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了吗。
安徽一名养了30多年奶牛的奶农告诉记者,“一头奶牛每天的草料费大概要80元,牛奶没人收,几十头牛的牧场,养一个月能亏几十万元,在短期看不到好行情的希望下,只能杀了奶牛卖牛肉,及时止损。”
然而看看超市里的奶制品,却仍然居高不下,伊利一瓶950毫升的瓶装牛奶价格接近30元,有些甚至还在涨价中,永辉超市里的三元袋装鲜奶的价格已经从2.5、2.7悄然涨到了2.95元,奶品售价的居高不下或上涨将进一步导致消费量的下降;
奶品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,出现这样的问题一定有其背后客观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:

首先是供需关系在背后起作用。奶农和奶企就是供需的双方,当鲜奶供应不足时候,奶企就会提高收购价格,奶农就会扩大养殖基地养更多的奶牛,从而生产更多的鲜奶,当鲜奶供过于求时,奶企为了控成本就会压低收购价格,当价格降到不足以覆盖奶农成本时候,奶农就会选择清库存降产能,从而出现“倒奶杀牛”的现象;
其次价格的弹性的不同也会导致这个过程非常明显。这就要提到牛奶生产的弹性特殊性,牛奶的供给弹性远大于需求的弹性,所谓供给弹性就是当价格上涨1%时,奶农愿意生产更多的牛奶,而需求弹性上,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牛奶并非必须品,需求弹性较小,当牛奶价格下降收,并没有刺激出更多的需求,反而会让奶企利润下降,所以奶企不倾向降价促销。综合这两方面,就会导致奶农供给很容易出现过度增长并且增量难以消化的情况;
另外也有市场竞争关系的影响。国内有多家不同的乳企提供不同产品,然而奶农提供的鲜奶却没有什么不同,这就造成奶农之间高度同质化的竞争,在供需关系中没有定价权,且这个市场没有门槛,只需要有场地牛棚等基本物资,就可以自由进入这个市场,所以对奶农而言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同质化要素市场,当行情不好时候不得不退出市场,倒奶杀牛也就是可以理解了。

市场的行为就交给市场来自己调节,非市场因素干预的范围过大反而会使得市场失灵,造成后面一些列的次生问题,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放手不管,这种干预应该在一定的适度的范围内,特别是在出现当下这样倒奶杀牛的特殊情况下,针对当前的情况,老胡建议:
一是,要尽快解决部分农民销奶难的问题,官方可以给予一定补贴,协调部分奶企尽快把奶农滞销的鲜奶收上来,解决奶农的销路问题是当前应该马上采取的动作,避免浪费情况发生;
二是,尽快专家的建议,尽快落实喷粉补贴,将富余的鲜奶转化成奶粉,可以用以国家收储,就像收储猪肉一样,后续再适时投放市场;
三是,跨区进行奶源调配运输,南方地区其实是奶源供应不足的,中国市场是个巨大需求和消化能力的,很多东西滞销原因是物流不畅,并不是没有需求;
四是,可以发放奶产品优惠券,作为疫情后刺激消费的一部分,弥补奶产品需求弹性较低的问题,从供需关系上调节市场;
总之,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的问题,希望措施能够尽快启动,以避免造成的进一步浪费,整体上全面恢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。
库房有积压库存的请加:17745795929 微同步 ,以备不时之需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ssm88.com/37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