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节之际,补记去年夏天东莞之行。我19岁时读大二,从北京到东莞黄江镇社会实践。去年女儿19岁,带她到黄江,重走我走过的路,万千思绪,都在那口水库。


2022年8月,和19岁的女儿在黄牛埔水库

1993年7月,19岁的我(左)在黄江广深铁路旁的水库,和打工的哥哥们
今年父亲节来临之际,想起了“复制”十九岁的黄江之行。阳光下的街景熟悉又陌生。光晕仿佛年轮,印记我和此地半生的缘份。在黄牛埔水库,水面平静如镜,映衬我心跳加速,“咚咚”声似鼓点密集。每到黄江必有应激反应,这次心跳格外剧烈。
在“史上最热”的去年盛夏,我带着妻子女儿来到黄江,一次寻根之旅。走过全国镇街无数,不乏名镇大镇,三个镇是我的精神原乡:出生之地四川大竹县石子镇,下乡扶贫之地清远清新区浸潭镇,还有就是黄江镇。此心安处,三镇皆吾乡。不觉灼热,只感清凉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打工潮涌起,石子镇是农民工奔赴广东的缩影,黄江成为集聚地。穷乡僻壤少年的我,不断听到高频词“黄江”,看到从黄江回来的农民,置地建房,开起摩托拉风,无比神往那是什么样的膏腴之地。1993年暑假,在北京读大二的我,毫不犹豫把社会实践的目标地,锁定在黄江。
那一年我19岁。从北京从火车到广州,再坐火车到樟木头,转汽车到黄江街中心十字路口。叔叔等亲戚在刁朗村打工,我凭着信封上的地址,一路询问,一路步行。终于找到他们的出租屋,当地村民自建楼房,旧房用以出租。这种低矮的黄土胚平房,还不如石子镇的农民住房,是改革开放前后,黄江的“化石”和加速发展超过内地的见证。


当年在广深铁路和亲友的出租屋前
我骑着自行车,在黄江到处转悠。工厂林立,厂名多有繁体字,一看便知为境外投资。农民工成群结队,黝黑的皮肤、憨厚的神情、简朴的衣着、蹩脚的普通话。镇中心外还有农田,农民工受雇干老本行农活,和进厂一样,收入高出老家许多。我还花了一天时间,从黄江骑车到东莞市区往返,如穿过“工厂森林”,与川流不息的货车同行。于是明白了打工潮的来由:经济的落差所致,向往更好生活的愿望所致,千百年来农民不怕吃苦所致。
距刁朗村出租屋不远,广深铁路旁边,有一口水库,是打工族的休憩之处。我和他们一起,在这里游泳、钓鱼、散步、数星星、摆龙门阵(四川话“聊家常”)。用我带的“傻瓜”相机留下一张在水库边赤膊的合影,打工仔的标准装束。叔叔对我说:“在田里种庄稼,在流水线搞加工,挣的都是辛苦钱。你要好好读大学,有了知识,路才宽敞”。
在黄江呆了一个星期,本以为再也不会来,不料这只是一个开始。大学毕业,我到广州工作,入职南方日报社至今。工作之初,不断接到黄江亲友的求助,又到黄江。打工族离乡背井,遇到麻烦事,把希望寄托在我这个“大记者”“公家人”身上。我能帮则帮,相比学生时的单纯眼光,更看到打工的酸甜苦辣全景。
渐渐地,找我的麻烦事少了。东莞当地维护外来工权益力度加大,大竹县也设立了驻粤外来工法律服务站。我再到黄江,喜事连连。婚宴寿宴,新店开张,节日聚会。鸡啼岗村一带,石子镇乡民众多,几乎成了一块“飞地”,竟然也能见到“大竹面馆”。打工族产生分化,佼佼者脱离力气活,华丽转身创业当上“老板”,买房买车。还有的成了“新莞人”,落户扎根,完全融入。
这次出行,先到大朗的乡民所办企业怡纯食品公司参观。公司总厂在顺德,生产绿豆沙等饮料,掌舵人是我的小学同学谢志敏,高中毕业后到广东打工。后创业成功,领珠三角同行翘楚。在广东广西多地有分厂,大朗为其一,负责人也是本镇乡友李如军。作为“打工一代”的四叔,本可享清福了,闲不住,还在这里帮衬。他在黄江大朗一带打工超过30年,见证巨变,感慨:“石子也在变,太慢了。我们这一代打了一辈子工,后面当老板的越来越多”。厂里多是老乡,有宿舍,有食堂,如同一个大家庭。较之刁朗村时代,不可同日而语了。
黄江一定要去的。水库边的那张照片,定格了我的人生记忆。无数次坐广深线火车,透过车窗看到水库,便会想起第一次黄江行,以及之后看到它魔方般的变化。我希望,和妻女到水库边,再拍一张合影。女儿读大一,和我初到黄江一样,也是19岁。

位于大朗镇的东莞怡纯食品厂,四叔现在的打工地
带路的老乡,一个小有成就的创业者,自驾车送我们过去。一听说“水库”,就带到黄牛埔水库。也难怪,这是黄江最大的水库兼景观公园,名声响亮。游人众多,一样的衣着光鲜,一样的且行且笑,分不清“土著”和打工族。路过黄江镇区,又要“找不同”。当年我骑车所见,再也难寻蛛丝马迹。
此水库不是彼水库,对意在“复制”19岁的我来说,不重要了。父女俩在水边留影,我的19岁顿时穿越29年时光,在同样的盛夏,清晰到呈现皮肤的每一个毛孔。水库都在黄江,这就够了,因为它们传递相同的精神:时代变迁,打拼依然。一定意义上,作为“新客家人”的我,也是“打工二代”,承接了叔叔身上的打拼基因。但锦衣玉食的“打工三代”能否承接,不得不打个问号。
这就是我执著地要找到那口水库的原因。用19岁的“同题作文”,让下一代实地感受“打工文化”,也是“打拼文化”。独闯黄江的故事,我给女儿讲过,指着黄江街景和水库再讲,她陷入沉思,若有所悟。黄江、东莞、珠三角的经济腾飞,农民工功不可没。滚烫的、可以也必须“复制”的打工精神,让这片热土愈加沸腾。打工精神并不飘缈遥远,就像眼前的一潭碧水,柔软汇集力量,清洌透出甘甜,让19岁的下一代触手可及。



东莞怡纯食品厂由本镇乡友李如军经营,如同一个大家庭,李老板为员工下厨
库房有积压库存的请加:17745795929 微同步 ,以备不时之需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ssm88.com/8242.html